Posted in基础研究

基于猫模型的前房注射角膜内皮细胞治疗角膜内皮缺陷的可行性与功能性评估

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 CEC)是维持角膜透明性和脱水功能的关键细胞类型。角膜内皮的丧失或功能障碍(如内皮失代偿)会导致角膜水肿和视力严重受损。虽然传统的角膜移植手术是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供体短缺和手术风险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细胞注射疗法是一种前景广阔的替代策略,通过将培养的CEC直接注射到前房,利用细胞自身的粘附和组织修复能力,在体内重新形成功能性角膜内皮。

本研究采用猫角膜内皮缺陷模型,评估了异种(人类)和同种(猫)来源的CEC注射疗法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并探讨了新形成内皮的功能恢复能力。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内皮细胞注射疗法提供了实验依据,并验证了猫模型在这种研究中的价值。


研究方法

1. 模型建立

  • 角膜内皮去除:通过手术刮除一只眼的中心角膜内皮,保留Descemet膜,模拟内皮缺失导致的角膜内皮病变。
  • 实验分组
    • 异种移植组(n=1):注射2×10⁶个人类CEC(每0.2 mL悬浮液)。
    • 同种移植组(n=2):注射1×10⁷只猫CEC(每0.2 mL悬浮液)。

2. 注射方法

  • 在CEC悬浮液中加入100 μM ROCK抑制剂以促进细胞粘附。
  • 将细胞悬浮液注入前房后,将实验动物眼睛朝下放置3小时,以重力作用促进细胞在Descemet膜上的附着。

3. 随访与功能评估

  • 术后监测
    • 使用裂隙灯生物显微镜评估角膜透明度,评分范围为0(完全混浊)至4(完全透明)。
    • 测量角膜中央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和眼内压(IOP)评估内皮功能和术后安全性。
  • 终末组织学分析
    • 用免疫荧光染色(K8/18、Na+/K+-ATPase和ZO-1)检测新形成角膜内皮的标志物,评估细胞的功能性和结构完整性。

研究结果

1. 生物相容性与炎症

  • 术后所有实验组的眼睛均表现出轻微炎症,至第4天完全消退。
  • 无眼压升高或CEC在虹膜上的沉积,晶状体表面观察到少量CEC沉积,但未引发不良反应。

2. 角膜透明度

  • 在术后第7天,所有注射组的角膜透明度评分为2.5(中度透明)。
  • 在术后第14天,同种移植组的透明度评分进一步提高至3(接近完全透明)。

3. 角膜中央厚度(CCT)

  • 异种移植组的CCT在第7天为1084 μm,显示角膜水肿仍较明显。
  • 同种移植组的CCT在第16天分别为671 μm和538 μm,接近正常范围,提示内皮功能恢复较好。

4. 内皮细胞标志物的表达

  • 终末分析显示注射的CEC在Descemet膜上成功粘附并重新形成内皮层。
  • 新形成的内皮细胞表达Na+/K+-ATPase和ZO-1等功能性标志物,表明其具备屏障和泵送功能。

讨论

1. 注射疗法的可行性

本研究首次证明,培养的CEC能够在体内重建功能性角膜内皮。注射后的细胞在Descemet膜上形成了连续的内皮层,恢复了角膜脱水功能,改善了角膜透明度和厚度。

2. 异种与同种移植的比较

同种移植组表现出更好的透明度恢复和角膜厚度改善,而异种移植组的CCT较高,可能与人类CEC在猫角膜上的粘附效率较低有关。这提示细胞来源对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

3. ROCK抑制剂的作用

在注射的CEC悬液中加入ROCK抑制剂,显著提高了细胞的粘附能力和存活率,验证了其在细胞注射疗法中的关键作用。

4. 模型价值

猫的角膜尺寸和结构与人类接近,是研究角膜内皮细胞注射疗法的理想模型。本研究为进一步在人体上开展临床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前期数据支持。


结论

  • 猫模型验证了注射疗法重建角膜内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培养的CEC能够在体内粘附于Descemet膜并形成功能性内皮层。
  • 研究揭示了细胞来源对疗效的显著影响,同种移植优于异种移植。
  • 该方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治疗角膜内皮病变提供了一种创新的替代方案。

参考文献:

In vivo functionality of a corneal endothelium reconstituted by inje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in the anterior chamber of a felin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