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sporum canis 是导致猫皮肤癣菌病的主要致病真菌,具有高度传染性和人畜共患风险。为了研究猫癣的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效果,建立稳定且可重复的动物感染模型至关重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直接接触感染的实验模型,通过标准化的实验步骤,成功诱导猫皮肤癣菌病,为后续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实验动物
实验选用18只健康的家猫(雄性和雌性各半,7至9周龄),所有动物均由专业供应商提供(美国Liberty Research)。实验前,猫在隔离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中进行9天适应性饲养,期间提供标准化饲料和自由饮水。为了确保动物健康,研究人员严格执行卫生管理,包括进入实验室需“淋浴进/淋浴出”,更换无菌防护服等措施。
真菌孢子制备
感染用的Microsporum canis孢子由实验室培养获得,使用经认证的菌株(UW-8)。培养过程中严格控制环境条件(如23–25°C恒温),确保真菌孢子活性。接种时将孢子稀释至PBS-甘油溶液中,每毫升含有10⁵个孢子,并在使用前充分混匀。
感染部位的准备
猫在轻度镇静下(肌注氯胺酮和阿托品)准备感染部位。实验选取猫侧腹部的毛发区域,使用电动剃毛器(#40刀头)剃除毛发,暴露皮肤,并用无菌纱布轻轻擦拭,确保皮肤清洁。
感染操作
- 标记感染区域:用直径3.5厘米的圆形模板在剃毛部位标记感染区域,以确保感染位置的一致性。
- 孢子接种:取200微升孢子悬液,均匀涂抹于感染区域的皮肤上。孢子直接接触裸露皮肤,为真菌侵入创造有利条件。
- 封闭处理:用无菌敷料覆盖感染部位,并用弹性绷带和医用胶带固定,避免敷料脱落。期间为防止猫舔舐或抓挠感染部位,给每只猫佩戴透明伊丽莎白圈。
感染促进及观察
敷料保持72小时,期间猫在单独的生物安全房间饲养。去除敷料后,感染部位暴露于空气中。研究人员每天检查感染区域,记录是否出现红斑、丘疹或鳞屑等早期感染迹象。
监测指标
- Wood灯检查:在黑暗环境中,用Wood灯观察感染区域是否出现荧光信号(表明毛发受真菌侵染)。
- 临床评分:根据红斑、鳞屑和硬化的程度进行评分(0-3分),并测量感染部位的病灶面积。
- 真菌培养:每两周采样一次,用牙刷轻刷感染部位及周围区域,将刷取物接种于真菌培养基(Mycosel琼脂)。培养基在室温下培养21天,观察菌落数量和形态。
病理学评估
在感染后第6天,从感染部位取6毫米皮肤活检样本,进行组织学分析(固定于10%中性福尔马林,石蜡包埋,HE染色和PAS染色),以确认真菌的侵入和感染程度。
模型特点
该模型通过剃毛、直接涂抹孢子和封闭处理,成功诱导猫皮肤癣菌病的典型病变,包括红斑、鳞屑及结痂,且Wood灯和真菌培养结果与临床症状高度一致。模型具有以下优点:
- 感染一致性高:所有实验猫均出现典型感染病变,重复性强。
- 感染进程明确:病变在接种后1至3周内明显,4至8周达高峰,12周后逐渐恢复。
- 安全性良好:感染区域局限,避免全身性不良反应。
讨论与应用
本研究建立的猫皮肤癣菌病模型为评价抗真菌药物的疗效和探索皮肤癣菌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可靠的实验工具。然而,该模型采用高剂量真菌孢子直接接触皮肤,这与自然感染条件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进一步优化感染条件,以更贴近临床实际。
参考文献:
Efficacy of pre-treatment with lufenuron for the prevention of Microsporum canis infection in a feline direct topical challeng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