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建模方法

猫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

伯氏疏螺旋体(Borrelia burgdorferi)是莱姆病的主要病原体,通过蜱传播给宿主,诱发复杂的免疫和病理反应。研究伯氏疏螺旋体的感染机制和宿主反应需要可靠的动物模型。猫因其免疫特性和与人类的病理反应相似,成为一种潜在的重要研究模型。本文从实验设计、菌株选择、接种方案和评价指标等角度,详细介绍猫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模型的建立方法。


1. 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准备

  1. 实验动物选择
    • 选用健康成年猫(性别不限,体重均匀,约3-5千克),确保实验动物无潜在疾病。
    • 动物来源需符合伦理规定,并通过全面的健康评估,排除感染、寄生虫病或其他系统性疾病。
  2. 实验前准备
    • 动物需在无应激的环境中适应实验室条件至少5天。
    • 实验开始前对每只猫进行血液学和血清学检查,确保基础健康状态。

2. 伯氏疏螺旋体菌株的选择与培养

  1. 菌株选择
    • 使用三种来源的伯氏疏螺旋体菌株,以模拟不同自然媒介传播下的感染特性:
      • 鹿蜱来源菌株:模拟自然感染的主要传播途径。
      • 猫跳蚤来源菌株:探索可能的潜在传播途径。
      • 孤星蜱来源菌株:补充另一种媒介来源。
  2. 菌株培养
    • 伯氏疏螺旋体在Barbour-Stoenner-Kelly II(BSK-II)培养基中培养,温度设为33°C。
    • 培养至对数生长期(通常3-5天),以显微镜计数细菌浓度,调整至1×10⁶个活菌/mL的工作浓度。

3. 接种方法

  1. 接种方式
    • 通过皮内注射方式将菌株接种至实验猫体内。
    • 每只猫接种0.1 mL含1×10⁶个活菌的悬液,注射部位选择皮肤较薄区域(如腹部或肩胛后部),确保均匀分布。
  2. 实验分组
    • 鹿蜱菌株组猫跳蚤菌株组孤星蜱菌株组:每组分别接种相应来源的伯氏疏螺旋体,每组4只猫。
    • 对照组:注射等量无菌BSK-II培养基的对照组猫,用于评估基础免疫和组织学状态。
  3. 接种后观察
    • 接种完成后,将猫放置于独立饲养环境中,定期检查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和动物的全身状况。

4. 样本采集与免疫监测

  1. 血液样本采集
    • 每2周采集一次静脉血样,用于血清学检测和血液学分析。
    • 血液样本分为两部分:
      • 血液学检测:评估白细胞总数、分类及异常细胞(如淋巴细胞样细胞)。
      • 血清学检测:使用ELISA检测IgM和IgG抗体水平,评估抗体转阳时间及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
  2. 免疫学检测
    • 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或ELISA测定抗体滴度。
    • 血浆中炎症因子(如TNF-α)的水平变化,可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进行量化。

5. 组织学与病原体检测

  1. 组织采样
    • 在实验周期结束后(通常为8-12周),随机选择实验组和对照组猫进行安乐死处理。
    • 采集主要器官(如肝脏、脾脏、肺部和结肠)和注射部位皮肤组织,用于病理学分析。
  2. 组织染色
    • 使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炎症反应。
    • 采用银染或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伯氏疏螺旋体在组织中的分布。
  3. 病原体检测
    • 使用qPCR技术定量检测组织中的伯氏疏螺旋体DNA,进一步验证感染状态。

6. 数据分析与评价

  1. 血清学反应
    • 抗体水平的动态变化是评估模型成功的关键指标。
    • 接种后3周左右的抗体转阳(seroconversion)和抗体滴度波动特征,可用于比较不同菌株感染特性。
  2. 血液学指标
    • 白细胞计数异常和淋巴细胞样细胞的出现,提示宿主对病原体的免疫应答。
  3. 组织学变化
    • 在器官组织中检测到轻度淋巴细胞浸润或其他炎症反应,进一步确认感染的全身性影响。
  4. 不同菌株的比较
    • 不同来源菌株在抗体反应、血液学变化和组织病理上的差异,可为研究媒介来源与感染特性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

结论

猫伯氏疏螺旋体感染模型通过皮内注射不同来源的菌株,成功诱导了免疫反应和组织学变化。该模型的建立具有以下特点:

  1. 高效性:通过标准化菌株接种方案,确保实验的可重复性。
  2. 免疫特异性:感染猫展现出显著的体液免疫应答,尤其是抗体转阳和白细胞异常。
  3. 实用性:为研究莱姆病的感染机制、媒介传播特性以及潜在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可靠工具。

参考文献:

Humoral and histologic responses to Borrelia burgdorferi in a feline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