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ted in基础研究

肥厚性猫室性心肌细胞中钠离子调控对频率依赖性收缩力的影响机制

慢性血流动力学负荷(如主动脉狭窄)会诱导心肌肥厚,随着病程进展可导致心力衰竭。在此过程中,心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发生复杂的变化。正常心肌中,随着心率增加,收缩力增强(+FFR);然而,在肥厚和衰竭状态下,心肌收缩力反而随着心率升高而下降(-FFR)。这一现象的发生与钙离子稳态的异常密切相关,但[Na⁺]i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尚未完全明确。

已有研究表明,[Na⁺]i的升高可能通过Na⁺/Ca²⁺交换器(NCX)和钙离子调控通路对心肌细胞收缩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旨在利用肥厚性猫室性心肌细胞模型,系统探讨[Na⁺]i在频率依赖性收缩力变化中的具体作用及其机制。


材料与方法

1. 动物模型与心肌细胞分离

  • 动物模型:通过升主动脉缩窄(aortic banding)诱导10只幼猫出现渐进性压力负荷。术后6至12周,通过超声心动图验证心室肥厚(左室肥厚,LVH)的成功建立。
  • 心肌细胞分离:左室心肌细胞经酶解分离,获得具有明确横纹的杆状细胞用于后续实验。

2. 钠离子浓度的测定

  • 荧光探针:利用钠离子敏感荧光探针(SBFI)测量[Na⁺]i,通过标准化校准确定[Na⁺]i的绝对浓度。
  • 实验条件:分别在静息状态、慢速(0.5 Hz)和快速(2.5 Hz)刺激条件下测量[Na⁺]i,并记录其变化。

3. 收缩力测定与电生理实验

  • 收缩力测定:采用视频边缘检测法记录心肌细胞的收缩幅度,计算分数缩短率(Fractional Shortening, FS)。
  • 电生理实验:通过穿孔膜片钳技术诱发动作电位,并使用电压钳技术控制动作电位持续时间(APD),评估APD对收缩力的影响。

4. 数据分析

  • 使用双向ANOVA分析不同钠离子浓度和刺激频率对心肌细胞收缩力的影响,P值<0.05视为统计学显著。

结果

1. 肥厚心肌细胞的钠离子浓度升高

  • 在静息状态下,肥厚性心肌细胞(LVH-M)的[Na⁺]i显著高于正常细胞(13.3 vs. 8.9 mmol/L, P<0.001)。
  • 随着刺激频率增加(0.5 Hz到2.5 Hz),LVH-M和正常细胞的[Na⁺]i均升高,但在2.5 Hz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17.0 vs. 16.0 mmol/L, P=0.12)。

2. 收缩力的频率依赖性改变

  • 在慢速刺激(0.5 Hz)下,LVH-M和正常细胞的分数缩短率无显著差异。
  • 在快速刺激(2.5 Hz)下,LVH-M的收缩力显著下降,而正常细胞的收缩力维持稳定(5.2% vs. 9.3% resting cell length, P<0.05)。

3. 钠离子对收缩力的调控

  • 通过不同浓度的钠离子(0、10、20 mmol/L)透析细胞,发现[Na⁺]i升高显著增强细胞的收缩力,但LVH-M的收缩力增幅小于正常细胞。
  • 电压钳实验表明,快速刺激条件下,LVH-M的收缩力下降与APD缩短有关。

讨论

1. [Na⁺]i在心肌肥厚中的作用

本研究表明,LVH-M具有显著升高的静息[Na⁺]i,这可能通过NCX和钙离子调控通路维持慢速刺激下的正常收缩力。然而,快速刺激时,尽管[Na⁺]i升高促进钙内流,但APD缩短限制了钙的持续加载,导致收缩力下降。

2. 肥厚心肌的功能适应

LVH-M对[Na⁺]i的依赖性增强表明,细胞内钠离子的升高可能是一种代偿机制,用于弥补肌浆网功能的不足。然而,这种代偿机制在高频刺激下表现为收缩力储备的丧失。

3. 临床意义

负力频关系是心力衰竭的重要特征之一。本研究为进一步理解肥厚心肌的病理机制提供了重要证据,提示通过调控[Na⁺]i或相关通路可能成为干预心力衰竭的新靶点。


结论

  1. 肥厚性猫室性心肌细胞表现出显著升高的[Na⁺]i,这在慢速刺激下维持了收缩力,但在快速刺激下导致收缩力储备丧失。
  2. [Na⁺]i的升高对NCX和钙稳态的复杂调控是频率依赖性收缩力变化的关键因素。
  3. 钠离子调控通路可能为心力衰竭治疗提供新方向。

本研究为探索肥厚和心力衰竭的治疗策略奠定了基础,并进一步深化了对钠离子在心肌病理生理中的作用的理解。

参考文献:

Intracellular sodium determines frequency-dependent alterationsin contractility in hypertrophied feline ventricular myoc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