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作为小动物临床中常见的患者,经常因为高活动性而受到各种皮肤创伤,尤其是野生猫群中因争夺领地或捕食行为引发的皮肤损伤更为普遍。由于猫的皮肤血管密度较低且肉芽组织形成速度较慢,其创伤愈合通常比其他哺乳动物更加困难。传统创伤治疗包括抗感染药物和促进伤口愈合的局部药物,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
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 PRF)是一种富含血小板和白细胞的第二代血小板浓缩制剂,能够通过持续释放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显著促进软组织和骨组织的修复。虽然PRF的疗效在其他动物模型中已有初步验证,但其在猫皮肤伤口愈合中的效果仍未充分研究。本文通过建立猫急性创伤模型,探讨PRF在促进伤口愈合中的作用,并与麦卢卡蜂蜜这一常用创伤治疗方法进行对比。
方法
1. 实验设计
本研究选取18只健康成年公猫(体重3-4kg),随机分为三组(每组6只):
- 对照组(CON组): 仅对伤口进行消毒,无进一步处理;
- PRF组: 伤口覆盖PRF膜;
- 麦卢卡蜂蜜组(MAN组): 伤口涂抹15+活性因子麦卢卡蜂蜜,作为阳性对照。
实验过程中分别在术后第7、14、21和28天采集样本进行分析。
2. 创伤模型建立
- 手术操作:
- 在猫背部刮除毛发,使用直径15mm的圆形模板在背部形成四个全层皮肤切除创口,创口间距分别为上下25mm、左右40mm。
- 创口未缝合,术后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 PRF制备: 从每只猫的后隐静脉采集5mL血液,立即置于无抗凝剂的无菌真空管中,400g离心10分钟。离心后取出中间的PRF层,挤压脱水后制备成PRF膜。
3. 数据采集与分析
- 伤口愈合观测: 通过影像记录伤口面积变化,计算愈合率(愈合率=初始面积-未愈合面积/初始面积×100%)。
- 组织学分析: 使用H&E染色和Masson三色染色评估炎症细胞浸润、胶原纤维生成和血管新生情况。
- 炎症因子检测: 使用ELISA检测伤口组织中TNF-α、IL-1β、IL-6和IL-18的水平。
- 生长因子检测: 通过qPCR检测TGF-β1、PDGF-B、FGF-2和VEGF-A的mRNA表达水平。
结果
1. PRF促进伤口愈合
- PRF组和MAN组在术后第7天开始显示显著的伤口缩小趋势,伤口愈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第7天和14天,p<0.01;第21天和28天,p<0.05)。
- PRF和MAN组在第28天达到完全愈合,且疤痕组织明显减少,愈合效果相当。
2. PRF抑制炎症反应
- 与对照组相比,PRF组和MAN组的伤口组织中TNF-α、IL-1β、IL-6和IL-18的水平在术后显著降低(第7天和14天,p<0.01;第21天和28天,p<0.05),表明PRF有效抑制了炎症反应。
3. PRF促进生长因子表达
- PRF和MAN组的TGF-β1、PDGF-B、FGF-2和VEGF-A的mRNA表达水平在术后显著上调(第7天和14天,p<0.01;第21天和28天,p<0.05),其中PRF的效果略优。
4. PRF增强胶原纤维生成
- Masson染色显示,PRF组和MAN组在术后第21天和28天的胶原纤维排列更为规则且含量更高(p<0.01),伤口处皮肤附属结构(如毛囊)的再生更为显著。
讨论
- PRF的优势: PRF作为一种自体来源的材料,不需要添加任何化学成分,避免了过敏和免疫反应的风险。其三维纤维网状结构有效保护生长因子,保证了持续释放。
- 与麦卢卡蜂蜜的对比: 麦卢卡蜂蜜在动物创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抗菌和促愈合作用,研究结果显示PRF和麦卢卡蜂蜜在促进愈合方面效果相近,但PRF的抑炎作用更为显著。
- PRF的潜在机制: PRF通过持续释放生长因子(如TGF-β1和VEGF),加速了肉芽组织形成和血管新生,同时通过抑制炎症因子(如TNF-α)的表达,缩短了炎症阶段,为组织重塑提供了良好的微环境。
结论
本研究证明,自体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是一种安全、高效的伤口治疗材料,其通过促进生长因子释放、抑制炎症反应以及加速胶原纤维生成,显著改善了猫创伤模型中的皮肤伤口愈合效果。PRF在动物临床尤其是猫科动物创伤治疗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fibrin enhances skin wound healing in a feline trauma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