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特发性膀胱炎(Feline Idiopathic Cystitis,FIC)是猫下尿路疾病(Feline Lower Urinary Tract Disease,FLUTD)的主要原因,其症状包括排尿困难、血尿和排尿时的疼痛。压力被认为是FIC的重要诱因,尤其是慢性压力下,症状常反复出现。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作为一种关键的应激激素,在FIC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然而,反复升高的NE水平对膀胱组织的直接影响尚不明确。
本研究旨在探讨间歇性NE暴露对猫初级尿路上皮细胞的分子影响,以期深入了解FIC的发病机制。我们从一只健康猫的膀胱黏膜中分离并培养了初级尿路上皮细胞,培养6天后,给予10、100和1000 μM的NE处理,每次1小时,共3次,中间设有1小时的恢复期。
结果显示,NE处理能够诱导尿路上皮细胞的促炎反应和氧化应激,表现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和过氧化氢(H₂O₂)水平的升高。此外,NE还降低了尿路上皮的屏障功能,具体表现为糖胺聚糖(GAG)浓度、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4含量和跨上皮电阻(TER)值的下降。
研究背景
猫特发性膀胱炎(FIC)是猫常见的下尿路疾病,其确切病因尚未完全明晰。压力,尤其是慢性压力,被认为是FIC的重要诱发因素。研究发现,FIC猫体内NE水平持续升高,提示NE可能在FIC的发病机制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NE反复升高对膀胱组织的直接作用机制尚缺乏深入研究。
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模拟间歇性压力,探讨反复NE暴露对猫初级尿路上皮细胞的分子影响,重点关注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和屏障功能的变化,从而为理解FIC的发病机制提供新的证据。
研究方法
- 细胞分离与培养从一只健康的2岁欧洲短毛公猫的膀胱黏膜中分离尿路上皮细胞,培养于特定的角质细胞培养基中,持续6天。
- NE处理在第6天,对细胞给予10、100和1000 μM的NE处理,每次1小时,共3次,每次处理间隔1小时的恢复期。最后一次处理后,给予24小时的再生时间。
- 检测指标
- 炎症因子:测定培养基和细胞中的IL-6和SDF-1水平。
- 氧化应激:检测细胞中丙二醛(MDA)和培养基中H₂O₂的浓度。
- 细胞损伤:通过培养基中的乳酸脱氢酶(LDH)活性评估细胞损伤。
- 屏障功能:测量培养基中的GAG含量、细胞中claudin-4蛋白含量和TER值。
- 细胞形态学:采用姬姆萨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变化。
研究结果
- 细胞损伤与活力NE处理后,培养基中的LDH活性和细胞活力无显著变化,说明NE对细胞无明显毒性。
- 炎症反应
- IL-6水平:无显著变化。
- SDF-1水平:培养基中显著升高(p<0.05),细胞内显著降低,表明NE促进了SDF-1的释放。
- 氧化应激
- MDA水平:无显著变化。
- H₂O₂水平:在100和1000 μM NE处理组中显著升高(p<0.05),与SDF-1水平呈正相关(R²=0.51,p<0.01)。
- 屏障功能
- GAG含量:在所有NE处理组中显著降低(p<0.05)。
- Claudin-4含量:显著降低(p<0.05)。
- TER值:在NE处理后立即和24小时后均显著降低(p<0.05)。
- 相关性分析:H₂O₂和SDF-1水平与claudin-4含量呈负相关。
- 细胞形态学Giemsa染色显示,NE处理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细胞单层完整。
讨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间歇性NE暴露可直接影响猫尿路上皮细胞的功能。NE诱导了SDF-1的释放和H₂O₂的产生,激活了促炎反应和氧化应激。这些变化可能损伤紧密连接蛋白,削弱细胞屏障功能。GAG含量的减少和TER值的下降进一步证实了屏障功能的受损。
SDF-1的升高可能加剧炎症反应,H₂O₂的增加可能损伤细胞结构,二者共同导致屏障功能受损。这与FIC患者观察到的膀胱屏障功能下降相一致。
结论
间歇性NE暴露能够直接诱导猫尿路上皮细胞的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削弱细胞的屏障功能。NE在FIC的发病中可能发挥关键作用。本研究为FIC的病理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未来可针对NE信号通路开发新的治疗策略。
参考文献:
Molecular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stress on primary feline uroepithelial cell culture as an in vitro model of feline idiopathic cystitis